教育类导学专区
心理学复习第四篇
2014-03-20 13:47:22
1大学生面临的变化有:1生活环境的变化2人际环境的变化3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4角色地位的变化。
2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3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大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的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5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追求平等、情感性强、富于理想。
7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认知、情绪、人格障碍。
√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9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征:1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2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3性心理的差异。困扰:1性认识的偏差2性冲动的困扰3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4两性交往的不适5不稳定性,耐挫力弱。
√10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型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1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指导)
12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13宏观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微观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定教学程序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对教学成效评价。
14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分为两大类:智育目标(教书)和德育目标(育人)。智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德育 “做人”。
15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16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任务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介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
17起点行为或倾向,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准备,也就是学生原有的基础。
18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19教学媒体的分类(依据感觉通道):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20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2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
22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
△23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24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25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
26区分度又称为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叫项目的效度。 项目效度越高,区分度越大,鉴别力越强。
√27教学测验的类型:1根据测验目的划分:①常模参照测验(如排名)②标准参照测验(如60分就算通过)。2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①准备性测验(如摸底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总结性测验(如单元结束后的测验).3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①标准化学绩测验(如资格考试、中考、高考)②教师自编测验。
28试题的类型:自由应答型试题(填充、简答、论述、联想、操作题等);固定应答型试题(多选、是非、匹配题等),固定应答型试题主要用来测量知识的广度,有利于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掌握情况,而且评分客观、省时,在标准化学绩测验中应用很普遍。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