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度倾力推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最新专著——《用生长定义教育》。
袁振国作序:翻阅晓东《用生长定义教育》的书稿,他对于“生长”的理解既有对教育史的解读,又有本土化的探索,更有前瞻性、辩证性的思考。思想深刻,表述灵动,文质兼美。
作者简介:孟晓东,教育硕士,现任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第六批语文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工作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积极倡导并践行“生长性课堂”,曾领衔多项全国、省级课题,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近200篇论文见诸省级以上刊物,编著的20多本教育书籍正式出版,在全国各地举行过200多场学术报告与公开教学,事迹入选《江苏教育功勋录》和《中国教育专家大辞典》。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
《用生长定义教育》序当教育面对生命(袁振国)
2400多年前,一个满脸愁苦的人问古希腊智者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
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人们也在追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但很多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在生命中感受生命,在教育中理解教育。孟晓东,一个教育的实践者,他,从生长的角度解读教育。
认识晓东已经20多年了,那时他在华东师大研究生班在职学习,我给他上过课,从此,他一直尊称我为“老师”,直到今天。后来,他当了锡山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又评上了语文特级教师,邀我去做过几次教师培训,相谈甚欢。时间不长,他调任锡山区教育局任副局长,那时,正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启动的时候,锡山又是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他成了实验区“新课改”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还参加了我主持的一个课题项目的研究组,自然,我们的互动又多了起来。
随着交流的深入,了解也逐渐多了起来。虽然晓东已经经历了教师、校长、副局长等角色的转变,但他始终保持一种教育的“定力”,他清晰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教育的“定力”来自于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一个具有教育定力的人,会把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
300多年前,卢梭提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杜威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翻阅晓东《用生长定义教育》的书稿,对于“生长”的理解既有对教育史的解读,又有本土化的探索,更有前瞻性、辩证性的思考。思想深刻,表述灵动,文质兼美。
第一,对教育问题的追根溯源,这是实践者所必不可少的研究态度。
本书开卷,晓东就像一个探索者,背着简单的行囊,以纯朴的学者之心,循着教育历史的足迹,与教育大家对话,从卢梭到杜威再到陶行知,他为生长教育找寻精神与理论支撑。在这种深邃的追根溯源中,他厘清了关于“生长教育”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从晓东关于生长的诸多论述与表述中,我看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社会情怀:生长由于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不确定性而变得丰富,生长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方式,这需要教育者用智慧去发现,用爱心去关注;生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缓慢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需要教育者用耐心去等待,用希望去照亮;个体的生长作为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要让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这需要教育者不仅怀着朴素的感情,更要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生长,对于种子而言,就是孕育、发芽,破土而出,沐浴着阳光和雨露,奋力地向上、伸展……生长,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同那粒种子,孩子的生长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孩子来说,生长首先是一种权利。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速度成长。教育要做的,是尊重。
对孩子来讲,生长也是一种能力。每个生命体内部都蕴藏着一种不断向上的能量,他们有能力主动去汲取养分,成就崭新的自我。教育能做的,是信任,是期待,是为一切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提供条件。
对孩子来讲,生长更是作为生命的一种责任。不管是作为生物意义的个体还是作为社会意义的个体,生长也是“物竞天择”的必然选择。教育需要做的,是鼓励,是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生长的本土化理解和探索,他找到了生长的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最佳的结合点。
晓东对语文生长课堂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系统总结提炼了生长课堂的基本特征、基础理念和实践策略。他对语文生长课堂的定位非常准确,他认为语文生长课堂是一种将“生长”作为课堂教学宗旨和核心思想的课堂,它不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文化追求。
他找到了生长的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学生生命成长。他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不仅仅着眼于教育客体,还顾及到生命主体;不仅仅在于眼前,更是着眼于未来的幸福。他希望教育“为了‘每一个’——从孩子出发”、“为了‘这一个’——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为了‘未来的一个’——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长说”将我们从“教育功利性”的轨道上脱离开来,关注于如何促进儿童持续不断地和充分的生长。当学生能够自由、自主、自然、自觉生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育也变得有了生命。
晓东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实践者。他生长教育的种子不是播散于空中而是落到了语文课堂的土壤中。书中,就课程、教师、学生、方法、教研以及评价等方面形成了自己语文生长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引用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解读与印证。他认为,生长性语文课堂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建构,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也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
在晓东的书中,他走进真实的语文课堂,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出发,始终立足学生的现实性,他“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期待并坚信这棵树终究会长大成材……
第三,聚焦语文课堂教学,但更具教育视域、前瞻意识,更具文化特质、生命意义。
在基础的教育的教学中,有个教学的悖论。目前,我们最尖锐的矛盾就是高考的制度和培养人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能替代高考。虽然大家都觉得高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还必须要用它;不仅要用它,而且还要把它用好,这就是个悖论,不好还没法放弃的悖论。
课堂教学没有办法回避这个问题,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什么叫高质量的教育”,“什么叫优质教育”,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实践的方向。当我们能够把标准化和创造性,能够把回答问题和产生问题,能够把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掌握,能够把统一的要求和个性化要求之间,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辩证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好,那一定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晓东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在理性和实践的层面上回答这样一些矛盾的、让人感觉到纠结的、但是也非常富有创造性空间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上创造出自己的经验。
他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成为文化的主体,旨在营造“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的是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以及课程的创新。这种课程文化是服务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学校文化的核心。育什么人,怎样育人,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即生长,当下的生长,生长的过程更重要。每个人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少则十多年,多则二十年,这是人生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它绝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生活作准备,而是其本身就是重要的生命过程。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为学生提供身心自由、幸福愉快的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人生最留念、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晓东的语言灵动而又富含智慧。寥寥数语就能将很复杂的理念诠释清楚,如提出语文教师要以三种身份三读教材:“我是读者”——以文学的视角品读;“我是儿童”——以学生的视角阅读;“我是教师”——以教学的视角解读。再如提到儿童在课程中央的课程观:从儿童的眼睛望去;以儿童的方式学习;陪伴儿童生长。这些简洁的表述既有理念的启迪又有蕴含方法的指导。
在《理想国》中,有个“洞穴中的囚徒”的隐喻: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和身后火堆及事物的影子。由于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后来,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囚犯们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在柏拉图看来,知识并不是由他人从外面传授给我们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解释与灌输,而是带学生离开“洞穴”,让他们自己去判断、选择。
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生长是教育的孕育。人与生俱来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具有各方面的才能和禀赋,教育有责任让这些禀赋茁壮成长。
真心地希望孟晓东和他的团队,以及这本《用生长定义教育》的新著,能够引领更多的人去探寻生长的意义和路径,朝着教育明亮的那方继续前行……
袁振国 于2016年春节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