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导学专区
2018年常州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六)
2014-04-20 15:02:5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C )。
A 教育实体 B 学校 C 学校教育系统 D 终身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B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 信息革命的出现
3.教育的终身化是( D )的特点。
A 古代教育 B 近代教育 C 后工业社会教育 D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A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康德的《论教育》
C 赫尔把特的《普通教育学》 D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D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校园文化 D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B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不稳定性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引发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激励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激励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10.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C )。
A 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 指导法
A 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 指导法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
A 个别教学制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小组教学
1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D )。
A 惟一选择 B 内容 C 途径 D 基础
A 惟一选择 B 内容 C 途径 D 基础
13.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药可救。这就违背了( D )。
A 统一要求与实际出发相结合原则
A 统一要求与实际出发相结合原则
B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C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D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 )。
A 认知模式 B 价值澄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体谅模式
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 )。
A 认知模式 B 价值澄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体谅模式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 )。
A 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二.填空题(20分) (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2.义务教育是国家以 法律 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2.义务教育是国家以 法律 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赫尔巴特 。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舒尔茨提出的 人力资本理论 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6.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
6.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
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重点
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专门 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服务。
10.在我国,课程的文本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11.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 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 。
12.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0.在我国,课程的文本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11.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 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 。
12.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3.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4.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5.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4.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5.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三. 简答题 (30分)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 表现在什么地方?
4.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级体?
四.论述题(20分)
1.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1.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2.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TAG:
下一篇: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解读(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