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教育】江苏教师考编培训|江苏教师招考培训|无锡|苏州|南通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反馈留言 | 联系我们
其他分校:[常州] [苏州] [无锡] [南京] [南通] [泰州] [镇江] [扬州] [盐城] [淮安] [宿迁] [连云港] [徐州]

教育类导学专区

幼儿园教育教育教学综合知识问答(一)
2014-04-20 16:21:09
1、幼儿园的任务是什么?
答: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4、《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对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5、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如下: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6、幼儿园法律责任的内容有哪些?
答:1、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园的设施是为幼教服务的,设施要牢固、稳定、安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设施不应成为幼儿受伤的工具,如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或其他活动中因设施问题而受到伤害,幼儿园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购买、定做、安装、维护设施等方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万无一失。2、幼儿园人保教人员在园内的一切保教活动。保教人员包括与幼儿直接打交道的一切人员,幼儿权利的保护最主要也是通过保教人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这就要求保教人员对幼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合法权益的保护,特别是杜绝体罚幼儿、伤害幼儿人格尊严的现象发生。同时,保教人员也要在整个保教活动中细致入微,尽可能防止一些意外事故发生。3、幼儿园组织幼儿外出活动时,所有组织人员都对幼儿的外出安全负有责任,在外活动中幼儿任何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幼儿园工作人员都应该负相应的责任。4、幼儿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责任。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食品卫生的状况如何,是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方面对幼儿食品卫生的要求一定要高标准。无论是进料还是在加工方面,都必须切实保证食品的卫生绝对达到标准。如果因卫生问题而导致食物中毒等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事故的发生,幼儿园都应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7、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8、《纲要》中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何改变?如何理解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答: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谓“促进者”,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理解。
一、促进的对象:发展中的幼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几乎是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生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外在的学习要求与幼儿自身内部的生长发展趋势的一致正是幼儿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促进的内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三、促进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对于成人是不成熟的,他们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求也迥异于成人,因而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成人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是否可行。寻求社会的教育要求与儿童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之间的结合点是“促进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要求内化到幼儿身上。教师应该做的是有目的、系统地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造问题情境,让幼儿的学习融入其能力与需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协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教育行为最有效的催化剂。幼儿是感性的,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使他们几乎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需要淡化的是主宰的冷漠无“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着力于无痕迹的、帮助引导式的、动“情”的教育。教师应该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一会儿是幼儿意见的倾听者,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永远是幼儿的欣赏者。简言之,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9、如何理解《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
答:《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知识),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个人的知识),“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意义锁链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因此,“个体是‘意义的创造者’,他可以把事实材料纳入他自己关于事物组织结构中,并将这一结构与他的已经作为经验而独有的那些东西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知识并非只有单一的存在形式,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陈述性(表征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型。知识的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10、新旧知识观对知识涵义的阐述有何不同?
答:新旧知识观在以下方面有着重大不同:①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并非终极真理;②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人性和相对性,把知者和被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③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因此,旧知识观把知识和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④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⑤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个别加以研究。而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认识的“复合性”,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11、什么是“反思性实践”(或称“反思性教学”)?
答: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
12、反思性教学如何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师的成长?
答:反思实践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行为是适宜的,二是教师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宜的教育行为中有些是属于非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类行为如果没有进行反思很可能就不了了之。而通过反思,这类适宜的直觉行为就会得到理论明晰与提高,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将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如:让幼儿自已观察作画原来不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通过反思意识到其中的价值,那么在今后类似的情境中这类行为就可能成为自觉的行动。而适宜行为中自觉行为的部分通过反思,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且与该行为相关理论可能将内化、上升为教师个人的理论。直觉行为—自觉行为—内化上升为理论这一过程很明显地反映着教师的成长历程。
反思实践的另一结果是教师的行为不适宜。通过反思实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找到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教师原有的隐性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育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例:教师之所以在第一次总结时对孩子出现的合作行为“忽略不计”,其实质是由于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中强调对知识点的追求。在反思总结中,这位教师找到了自己这一隐性教育观念,进而引发了冲突,最终达到认识上重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同样是其目标之一。
当然,这种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和内化的,这一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返课堂”。所谓“重返课堂”就是依据新的认识对原来有问题的环节或活动进行重新的调整,教师通过实践看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知识,达到内化。另外,在反思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 ”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
13、反思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答:1、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和明确问题。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2、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3、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途径。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5、反思、总结。6、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假设。
14、什么是幼儿健康教育?
答: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15、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TAG:
{aspcms:comment}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