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教育】江苏教师考编培训|江苏教师招考培训|无锡|苏州|南通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反馈留言 | 联系我们
其他分校:[常州] [苏州] [无锡] [南京] [南通] [泰州] [镇江] [扬州] [盐城] [淮安] [宿迁] [连云港] [徐州]

教育类导学专区

幼儿园教育教育教学综合知识问答(三)
2014-04-20 16:28:21

31、结合幼儿实际谈谈,为什么说一个的社会性同时也是他的个性?

答:一个的社会性也必定同时是它的个性,是他整个人格系统中的与社会相联结的部分;反过来,一个人的个性也不能不是他的社会性,因为他无论如何总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因此,谈论社会性,就不能撇开个性,甚至将个性作为社会性的反面,而必须有两面的、综合的考虑。个性和社会性都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核心和整体,而客观的自我意识又产生于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人的自我有两种状态,即发出动作、进行思考的行为的主体,是“主体我”;另一种是客体的状态,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人的眼光、通过社会的规范和塑造所形成的个体人格属性,是“客体我”。自我意识可以说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的核心。教师在看待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立场。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儿童的个性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将发展社会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将社会性作为整体的、整合的机制;但是,如果从儿童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社会性作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将儿童个体的利益,将他们的个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以内部的个性来统帅外部的社会性特征。这两种角度都是可行的,也都是必要的。
32、积极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
答:在社会性(个性)的发展的角度,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透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在消极意义上,积极良好的环境指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在有意无意中引起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是被动的学习,但是被动的学习也可以是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在积极的意义上,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地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性品质。正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在产生对他人的知觉(即社会知觉)之前,是不可能有自我表象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都起源于社会的界 定。也就是说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在这个高度上看通常所讲的“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教师对儿童要有积极的期望”等原则,就更多了一层认识: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
33、积极环境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在物质上是丰富的和多样的。环境在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往往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往往意味着需要用一些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来遏制人们的基本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掠夺和侵犯。一个社会如此,一个幼儿园班级则更加明显。物质环境的丰富多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幼儿的活动需要而言的。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往往直接联系着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裕和宽容的教育方式。这种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减少教室里的纪律问题,减少教育不必要的管理工作。其一,丰富的物质环境如果能够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幼儿的各种需要就可得到满足。纪律问题从来都是人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才发生的。其二,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②在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的良好的认识、情感的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宽容和接纳实际上也就意味洋 只有最低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除了个别需要严格遵守和加以维护的规则以外,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种种互动,应当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协商、灵活变通的特点。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仅仅是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行为,而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那么教师就不会仅仅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答案,而是看作他们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废除绝对性的和单一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对许多问题持多元的、相对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儿的“错误”有时候就根本不是错误,而是他们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或者甚至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宽容和接纳有时候也意味着一种幽默,意味着在某些并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忽略态度。③在制度上明确的和必要的。这里讲宽容人性和对幼儿的接纳,并不是要否定规则的必要性。规则一定是必要的,而不是主观任意制定的。主观任意有两种情况。一种任意指制定的规则内容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定标准。这种任意性常常导致教室生活中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是在许多琐碎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就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另一种任意指制定规则的方式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读规则和制定规则,结果就导致规则界限不清,或者导致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教师的理解不一致,也会发生许多误会。所以,明确必要的规则是指,教师所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在内容上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并且从幼儿的角度来批判性地考察现有的班级生活规则,以便修改、删节甚至重新建立某些规则。④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教师在美工区里面放一个纸篓,这个废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而不必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不随地扔垃圾的道理;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放音乐或弹钢琴可以表示活动的转换;在集体活动区域的周围用彩色纸条围成一圈,就可以自动提示幼儿怎样团坐下来。“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教来得更实在。
34、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1、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在安全的状态下去适应环境,可以经常告诉他“我会保护你的”。2、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当孩子在与别人争强玩具时,成人需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3、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相同的地位,不过度干涉其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如何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行动。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要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5、帮助孩子形成同情心。可利用游戏,让孩子借其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他人的感受及经验。
35、简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在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1、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4、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意义;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36、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它所蕴涵的价值是什么?
答:1、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幼儿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际,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幼儿学到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幼儿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2、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往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中,儿童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幼儿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新的科学教育观察强调让幼儿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逐渐懂得真理不容置疑地独立与我们而存在,它不是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接触,才能真正地接触知识。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37、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答题要点)
答:1、探究和认识植物;2、关爱和研究动物;3、体验和了解材料;4、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间关系;5、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6、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奇妙;7、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38、为什么说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答:1、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一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
2、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它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和培养起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就使儿童具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他终身受益。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和经验的获得。
39、简单说说你对数学被列入科学领域是怎样认识的?(答题要点)
答: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数学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数学是从普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促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各种实际需要。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
40、《纲要》中体现的数学教育的新价值有哪些?
答:课改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在数学教育中主要体现在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的变化。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数学的评价已开始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41、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答题要点)
答:1、科学小实验活动较之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2、科学小学验活动增强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3、科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4、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时间)。5、科学活动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6、科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42、教师在幼儿科技活动指导中应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答题要点)
答:1、教师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2、教师的指导语言要能促使幼儿的进一步思考。3、应注意倾听幼儿完整的表述,这是保证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4、不要过分注重活动的预期效果。
43、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什么含义?
答:1、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反对教师强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要求教师给儿童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反对教师限制过多和强加精神压力。3、尊重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4、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审时度势”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适宜的引导。
44、幼儿艺术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包括:1、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化,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的新奇创意精神与现代艺术是相通的。2、自主性是幼儿艺术创新之魂。幼儿艺术创新的自主性是指创新活动基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出于自发的行为倾向,不受教师的强制。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自主创新的重要指导途径。与这种方法相对立是纠偏法。纠偏法就是教师发现并指出幼儿的偏差,让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加以改正或者教师直接动手替他改正。这种方法对儿童绘画的自主创新干扰最明显。3、幼儿艺术创新的超越性。就绘画而言,幼儿只要真正获得了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他们就能够驾御绘画创新,能够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对被表现对象的形象的超越;超越常理和常规;幼儿艺术的自我超越。
45、什么是自主性绘画?自主性绘画需要突出哪几个要点?
答: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自主创新中突出如下问题:
1、对儿童而言,它是自主性活动,不受教师的强制性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2、就绘画活动本身来说,允许幼儿运用儿童特有的画法、尊重儿童画的自组织发展规律,使儿童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能力,而不会因为受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这就体现了画法和绘画过程的自主性。3、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自主性绘画与自由画不同,教师的引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自主性绘画的指导与模仿画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技巧而是卓有成效地选择、启发、引导和帮助。儿童各种自发生成的表现中有“珍珠”也有“鱼目”,需要教师高瞻远瞩地明智选择生策划。年幼儿童在自主表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茫然或处于困境,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指导儿童绘画既要发挥其自主性又不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当幼儿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时,教师要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进其进行在创新……所以,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教师处于导师的地位,发挥上述列举的诸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TAG:
{aspcms:comment}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